您现在的位置是:妤梵资讯网 > 焦点

骑骑单车吹吹凉风 滇池湖滨湿地成昆明人周末避暑好去处

妤梵资讯网2024-03-29 00:14:20【焦点】8人已围观

简介  原标题:滇池湖滨湿地成昆明人周末避暑好去处 骑骑单车吹吹凉风 提醒:湿地脆弱,需要共同呵护 沙滩体验   步入盛夏,滇池周边连片的湿地成了不少市民休闲避暑的好去处。周末的午后,环湖东路上的车流明显 属于你的武侠

  原标题:滇池湖滨湿地成昆明人周末避暑好去处 骑骑单车吹吹凉风 提醒:湿地脆弱,骑骑需要共同呵护 

沙滩体验 

  步入盛夏,单车滇池滇池周边连片的吹吹成昆处属于你的武侠湿地成了不少市民休闲避暑的好去处。周末的凉风午后,环湖东路上的湖滨好去车流明显增加。不少市民、湿地游客到斗南、明人捞渔河等湿地亲水近水,周末有的避暑还拿着鱼竿、网兜体验垂钓、骑骑捕捞的单车滇池乐趣。近日,吹吹成昆处昆明捞渔河国家湿地公园出台了相关管理规定,凉风要求公园内经营商户不得售卖捕捞工具。湖滨好去专家提出,湿地虽然滇池湖滨生态带逐渐恢复,但是生态环境依然脆弱,建议市民在游玩时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公园管理规定,规范个人行为,共同保护沿湖湿地。

  现场

  周末市民扎堆游玩斗南湿地

  7日上午9点半,记者来到位于环湖东路的斗南湿地公园。步入公园,满目苍翠,属于你的武侠连片的绿植之间,点缀着应季的花朵。公园入口处左侧的大草坪上,有市民支起了零星的几顶帐篷,有的家庭则在步道上骑着单车游览。

  记者在公园内转了近两个小时,尽管很多地方挂有标识标牌,提示市民和游客严禁游泳、垂钓、嬉戏和下网,但还是有部分市民带着小网兜捞鱼。“周末带孩子出来,更多是想让孩子体验这个过程,不指望能捞多少鱼。”一位带着儿子游玩的父亲说道,湿地里的“渔获”其实非常有限,父子俩玩耍了一上午,在湿地里捡到了两只小龙虾。

  市民蒋女士的孩子不到两岁,周末一家三口会和朋友一起组团去滇池周边各个湿地公园“溜娃”。“我们家孩子比较小,主要就是带她看看风景、见见人。朋友家的孩子大一些,会带着过来野餐。”蒋女士说,如果有野餐的行程,大家一般都会准备可以直接吃的食物,离开时会把垃圾一并收好,扔到垃圾桶里。

  管理

  捞渔河湿地严禁售卖捕捞工具

  为了有效做好捞渔河湿地公园内环境及水体保护,从6月1日起,昆明捞渔河国家湿地公园明令禁止公园内的经营户售卖捞鱼工具,同时也禁止游客以任何形式捕捞水生动物。

  昆明捞渔河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办主任田存金介绍,此前公园内部有八九家商户出售捞鱼工具。禁止售卖的通知出台后,经过与经营户沟通,目前所有经营户都已经没有出售捕捞渔具。

  6月7日是捕捞禁令开始执行后的第一个周末,田存金明显感觉到了变化。“大多数市民从各个渠道了解到公园禁止捞鱼之后,连自带网兜的都比较少了。”田存金说,周末是捞渔河湿地公园的游览高峰期,公园通过设置录音广播循环播放的方式,提醒游客禁止捕捞。同时,还组成了十余人的巡逻队伍,对依然在公园内捕捞的游客进行劝导,大部分游客都会配合公园的管理。

跳舞健身 

  延伸

  已建成5.4万亩环湖生态带

  “湖滨生态带是湖泊在陆地上的最后一道生态保护屏障。”昆明市滇池高原湖泊研究院高级工程师何锋说,环湖生态建设工程作为滇池保护治理的六大系统工程之一,经过持续不断的建设,目前已经在滇池湖滨建成了5.4万亩的环湖生态带,大大小小近50个湿地筑起了滇池生态保护的一道屏障。

  随着环湖生态带的增加,这些区域成了很多鸟类、鱼类、两栖类、爬行类和哺乳类动物的栖息地,滇池周边的生物多样性开始逐渐恢复。何锋介绍,2007年滇池湖滨带植被覆盖率不足13%,现在已经恢复到了80%以上。湿地植物从232种,增加到了290种。值得注意的是,在增加的58种植物中,有很多像海菜花、苦草、轮藻、黑藻和野菱这类土著水生植物得到恢复和重现。“过去因为水质透明度太差,苦草、轮藻、黑藻、马来眼子菜、穿叶眼子菜等一些喜亲水植物,已经少见,有的甚至消失多年。最近几年这些植物又通过种子库的萌发以及人工引种,在滇池及近岸带重现。”

  除了植物之外,滇池周边的鸟类数量也从89种,增加到了142种,其中有7种是国家Ⅱ级保护鸟类。消失多年的钳嘴鹳、灰雁等鸟类在滇池周边重现,而野鸭、苍鹭、大白鹭等鸟类的数量得到了显著增加。此外,目前滇池的鱼类约有24种,其中包括4种土著鱼类。

  提醒

  不要在近岸水域嬉水游泳

  在何锋看来,湿地的功能是多样的。除了环境功能和生态功能外,还具有景观功能和社会功能。因此,很多环境优美的湿地,到了夏天也成了本地居民和游客清凉避暑的好去处。

  “除了大家熟悉的永昌、海洪、星海半岛、海东、斗南、捞渔河和南滇池国家湿地公园这十几片湿地外,即使是一些比较偏僻的湿地,也有很多本地的市民、村民会去游玩。”何锋说,虽然湿地建设已经成规模,但内部生态系统还是很脆弱。需要市民和游客规范自己的行为,共同保护滇池沿湖湿地。

  何锋介绍,在湿地建设的时候,预留了一些区域作为永久禁渔区和鸟类保育区,市民不要误入。从生态系统的角度考虑,市民、游客游玩过程中还要避免围捕动物的行为,也不要放生各类外来有害物种,以免对本地物种产生破坏,形成生态入侵。

  何锋建议,出于市民和游客自身安全出发,虽然滇池近岸有些水域和湿地库塘里的水相对比较清,但是要注意安全,不要在近岸水域和湿地库塘嬉水和游泳。

  话题

  湿地不捞鱼游泳还能干啥?

  可通过自然观察帮助孩子建立自然观

  “湿地是城市野生动物的栖息地,捞鱼、捉青蛙可能只是让孩子认识了某一个物种,但是在湿地做系统的自然观察、自然笔记,可以帮助孩子和家庭建立系统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自然观。”昆明市西山区在地自然体验中心执行主任全海燕说。

  以滇池湖滨湿地为例,在透光度足够好水域,可以看见沉底植物水藻在水下随波舞动,蜻蜓的幼虫水虿生活在水中,水里还有各种滇池鱼类和蛙类。水面上漂浮着海菜花,水面上的红莲等为青蛙提供了嬉戏藏身的地方。滇池岸边还分布着钳嘴鹳、彩鹮、苍鹭、大白鹭、小白鹭等涉水鸟,小鸊鷉夫妇在水面上凌波微步。靠近岸边的地带有美人蕉、菖蒲、芦苇等挺水植物,岸上还有杉树类等湿生乔木。当我们将目光投向天空,在西山附近的湿地周围还能看到普通鵟这类猛禽,在湿地上空盘旋伺机觅食……

  “面对这样立体、系统的生态环境,只要能够定点做观察,都是能看到的。”在全海燕看来,除了这样的图景之外,湿地内隐藏了很多自然的故事,很容易与人类建立相关联系。比如人类居住地产生的污水,通过湿地净化进入滇池,流向螳螂川,再流入金沙江、长江,最后汇入大海。经过蒸发后,又形成降雨,进入人类的饮用水源。“知道了这样的大循环之后,孩子们才会知道湿地跟每一个人的生活环境都是有关系的,从而会进一步反思自己的生活方式,并进行生活行为的调整。”

  全海燕介绍,从今年4月份开始,在云南滇池保护治理基金会的支持下,“在地自然”开始举办滇池湿地公众教育系列活动,带领孩子和家长进行湿地自然观察与自然笔记。在每个湿地,鼓励孩子们用相机和画笔记录湿地。“目前,我们已经通过绘画的形式,制作了星海湿地、永昌湿地和斗南湿地的观察地图和探索卡笔记,今年计划完成滇池周边5个湿地的观察笔记。”全海燕希望,能让更多市民通过观察地图与探索卡的内容,真正地走进湿地,建立与湿地的深度联系。(记者 孙琴霞 龙宇丹)

很赞哦!(68)